近日,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发布公告,发起了“337调查”,其中13家中国LED企业出现在被调查的企业名单中。而实际上,早在2008年,美国就曾对中国4家LED企业展开过“337调查”;2009年4月,厦门一家LED企业再次因专利问题被列入调查名单……尽管目前泉州LED企业尚未发生侵权纠纷,但接连袭来的“337调查”案件也给正在发展壮大中的泉州企业敲响了知识产权的警钟。
挑战 专利战争将越来越频繁
主持人:为何美国“337调查”越来越频繁地指向国内的LED企业?
黄水桥:中国LED行业相对美国、日本等起步较晚,但是发展却很快。2011年中国LED应用总产值达1160亿元人民币,同比增长22%,中国已日渐成为全球最大的LED产品制造和出口国之一。但这样的发展势头在一些国际厂商看来却是一种威胁,所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就成为别人专利侵权投诉的对象。
其实国外发起专利侵权案的真正目的不在于保护知识产权,而在于保护自己的市场份额。可以预见,随着国际市场及利益分配格局发生变化,欧美等发达国家利用知识产权保护手段对中国LED企业进军国际市场进行拦截的情况,将会越来越严重。
现状 申请多集中在中下游领域
主持人:目前泉州的专利申请情况如何?
黄泰山:国内企业在产业中下游封装和应用方面的专利占了比较大的比例,而在产业上游的外延和芯片方面,专利所占比例较少。泉州大部分企业的专利都集中在外观、实用新型等方面。上游所有的关键技术几乎被全球几大LED厂商垄断,而这些公司又往往会采取横向(同时进入多个国家)和纵向(不断完善设计,进行后续申请)扩展方式,加之通过专利相互许可,在全世界范围内布置了严密的专利网,企业很容易就会触碰到“雷区”。
黄水桥:很多专利侵权看似都是针对外延和芯片等上游领域,但是这也会影响到下游企业。比如,芯片供应商一旦发生纠纷,产品价格就会出现波动,甚至发生供货中断等现象,影响下游领域的正常生产。
主持人:面对越来越频繁的专利调查,企业应如何进行知识产权风险控制?
策略1 研发未动 专利先行
潘一鸣:专利策略最好能领先于企业的研发规划策略,在企业技术立项之前,就开始进行立项专利检索,发现专利壁垒,规避专利陷阱,避免产品采用了他人专利权,从而通过专利规划指导技术研发的规划方向。
此外,企业要具有全球视野,在将自己产品销往海外市场的时候,应首先对海外市场的专利争议做调查,深谙海外市场知识产权分布情况,做到知己知彼,防患于未然。
黄泰山:企业的专利只有布局到这个产业最核心和基础的领域中去,才会处于一种积极地位。目前泉州在中下游已有不少专利,如何在上游做出有质量的专利是产业发展壮大必须考虑的问题。
在LED领域,国内许多研究机构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,而泉州的企业又具有较强的制造能力,促进科研机构的创新成果向企业转移,是有效避免知识产权风险、推动泉州LED产业升级的一条捷径。即将成立的泉州光电行业协会就已经和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、物理所等几位院士达成了合作意向,接下来将在上游的芯片领域研发出更多的核心技术和专利。
同时,重视标准的研究和制定也至关重要。LED行业缺乏统一的标准,导致产品良莠不齐,增加了知识产权的风险。今后泉州光电行业协会将进一步加快研究制定LED产品的性能、测试、能效等标准和相关规范,建立和完善产品检测平台。
策略2 联合应对 壮大力量
黄水桥: 由于“337调查”这样的诉讼本来就具有贸易排他性特点,若不积极应诉,生产企业除了丧失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外,可能还会影响对欧洲、南美等地的产品出口,影响整个行业发展。很多时候国外企业发起这样的调查其实是投石问路,所以国内企业一定要积极应诉。
另外,国际大型公司现在形成了专利联盟,而本地LED企业大多数规模较小,实力有限,缺乏处理涉外法律诉讼的能力,一旦发生纠纷,以单个企业去应对无疑是“以卵击石”。因此,发挥整个企业联盟、行业协会的作用非常重要,通过及时组织相关企业研讨应对措施,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来争取帮助。
“插队”赶超 更胜一筹
越来越频繁的知识产权问题已然成为中国LED企业“成长的烦恼”。而“专利战”背后其实是创新能力的较量。
上世纪90年代初,日本研究出蓝光LED后,很快就成功解决了白光LED技术问题,使LED照明成为可能,LED开始作为一种新型的固体光源进入照明领域,随后欧、美、日一批实力雄厚的LED照明企业纷纷崛起,并率先申请了核心专利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些专利只有20年的有效期限,因此其近几年的陆续到期对于国内LED企业来说正是一个契机。
在全球LED企业专利战打响之际,如何利用日渐成熟起来的自主创新技术,尤其是核心专利技术,改变现有的知识产权格局至关重要。这其实也给作为“后来者”的泉州LED企业提供了一个“插队”赶超的机遇。可以预见,谁有更强的创新能力,谁就拥有未来的话语权。
余姚专利代理 |